三星堆“文物医生”任俊锋: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齐头并进
广汉7月9日电 题:三星堆“文物医生”任俊锋: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齐头并进
记者 岳依桐 贺劭清
“当时,我趴在坑底回望缓缓上升的青铜大面具,它的眼神注视着正下方自己压出的清晰印痕,我想,这一刻,它是否对这片契合了3000年的土地依依不舍?”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文物修复师任俊锋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回忆起上过“春晚”的青铜大面具出土瞬间,仍然记忆犹新。
这件“网红”文物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线条流畅、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青铜大面具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斤,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
而正因为体型巨大,青铜大面具出土的过程并不容易。文物重量过大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吊装?文物吊离坑底时如何保证内部受力均匀?作为与青铜大面具第一个“对视”的人,仍坚守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现场的任俊锋向记者细细解读上述问题。
任俊锋介绍,首先,和过去大众普遍认为文保工作是在发掘后才进行的观点不同,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期间,文物保护贯穿始终,包括考古大棚、方舱、各类科技设施设备、祭祀坑旁的系列实验室等,均是保护的体现。“对重大或典型器物的提取,都需要经过方案设计、优化、报批后,才能进行。文物提取的核心就是一定要保证文物安全。”
他回忆道,大面具露头时,面部朝下、凹面向上,很多象牙叠压在上面,右边耳朵也已断裂,再加之埋藏时间太长,对其埋在土里部分的锈蚀程度无法清楚掌握。“凹面内还有泥土和器物,提取时整体重量接近200斤,必须依靠机械吊装。”
任俊锋告诉记者,在吊装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大面具额头和下巴的位置穿吊绳,与最上方支点形成三角稳定状态。“另外,为了避免上升过程中对大面具中部的凹面造成挤压,我和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汉中老师一起,为面具编制了一副特别的龙骨架。”
经过研究,文保专家选用竹子作为龙骨架材料,并用纱布将竹片全部缠绕起来,进行软性包裹,避免与文物直接接触;为了抗折,他们还在器物上方两边用木头做了“工”字形支撑。“经过一系列完善的前期保护工作后,2021年6月23日下午,大面具安全顺利地提取出坑。那一幕让我十分震撼,难以忘怀。”任俊锋如是说。
作为从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新一轮发掘启动便坚守在现场的文保专家,任俊锋参与了象牙、铜神坛、青铜大面具、圆口方尊等众多重要、典型器物的提取工作。
他说,对自己而言,每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说文物修复师是文物‘医生’,那么对于医生而言,每一个‘病人’都很重要。我没办法说我最爱某件器物,因为每一件我都同样重视。”(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