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蜂”景,蜜香飘海外!蜂产品外贸版图扩大出口强劲
中午12时30分,江苏盐城的一片油菜花田里升起了炊烟。在这座可移动的铁皮房里,蜂农奚巧女正在准备一家人的午餐。
奚巧女的家在3公里以外,为了放蜂采蜜,她和老伴住到了野外。这两天孙子、孙女来看望他们,难得一家人团聚,她的午饭也准备得更丰盛些。
奚巧女和丈夫陈忠林养了200多箱蜜蜂,一年四季,他们在不同的花期里追花逐蜜。3月底,在家乡江苏采集油菜花蜜,5月初,又要前往山东采集槐花蜜,然后再一路向北前往吉林、内蒙古等地。到了冬季又要回到南方整理蜂箱,为来年春天做准备。
江苏盐城蜂农陈忠林养蜂已经40多年,他说尽管因为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但是近些年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让他们常年转场的生活也不再那么辛苦了。
每天下午是陈忠林一家摇蜜的时间,他说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一箱蜜蜂每两天可以产10斤蜂蜜。近些年,他与蜂蜜企业签了订单,每到一处蜂场采集蜂蜜后,都会有企业开车前去收购,比以前方便多了。和蜜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陈忠林早已找到了职业乐趣。
“智能+定点” 新一代蜂农养蜂模式进化升级
记者从中国养蜂学会了解到,我国现有蜂农约40万人,50岁以上的蜂农占一半以上。他们通常采用像陈忠林一家这种传统的养蜂方式,需要常年流动转场。不过现如今,新一代的养蜂人,已经开始把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到养蜂行业上,实现了降本增效。
在北京密云的一处养蜂基地,记者见到了40岁的刘金良。他的合作社共有3000多箱蜜蜂,人员不到10人。与传统养蜂人不同的是,他的手上多了一个养蜂工具——手机。
北京市密云区某养蜂合作社社长刘金良介绍,感应探头可以监测蜂箱里面的温度、湿度,在手机上都可以显示。
通过蜂巢内安装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刘金良就能看到蜜蜂进出蜂巢的活动情况,对蜜蜂的繁殖、生产做出分析。
除了智能蜂箱,在这个养蜂场,还有区别于传统蜂箱的多箱体蜂箱,这种养蜂方法是产能提高的关键。
区别于传统的转场式养蜂模式,刘金良他们还采用了定点养蜂模式,合作社在一个花期内只取一次蜂蜜。新技术的使用,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业内专家介绍,随着养蜂生产模式的优化升级,养蜂行业正在逐步摆脱对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依赖。
中国蜜香飘海外 蜂产品出口量逐年攀升
我国是全球蜂蜜出口第一大国,近年来,蜂蜜出口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态势。随着生产旺季的到来,蜂蜜出口企业的经营情况如何?
江苏盐城的这家食品企业的仓库里,一桶桶蜂蜜摆放整齐,正等待近期发往日本。负责人介绍,这两年,企业主动出击,不断参加各类展会。同时,专注研发针对不同国家消费者口味的产品,2024年成功获得了中国首批对欧盟出口蜂蜜产品生产企业准入资质,外贸版图不断扩大。
江苏盐城某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华介绍,每个国家老百姓吃的蜂蜜口味不同,日本是百花蜜,沙特是枣花蜜。2024年,沙特做了200多吨,2025年拓展了日本市场,现在已经完成订单300多吨。
另一家做蜂蜜出口的企业,在5年多的时间里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凭借优质蜜源和生产工艺,企业仅2024年就新增了4个出口目的地国家。
目前,这家企业的外贸份额占比已经增长到了70%。为此,企业2025年更新了生产设备,增加了产线。
中国蜂产品协会的统计显示,中国蜂蜜、蜂王浆、蜂蜡等产品出口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出口目的地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杨荣介绍,近几年,我国蜂产品出口数量一直在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蜂产品出口总量18.36万吨,同比增长11.7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