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欧洲电池巨头 Northvolt 申请破产,行业格局或生变
发布时间:2025-03-15 12:41:09来源:
当地时间 3 月 12 日,一则重磅消息在全球电池行业掀起轩然大波 —— 欧洲最大的电池企业、瑞典动力电池公司 Northvolt 在官网宣布,因公司现金耗尽,已在瑞典申请破产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深水炸弹,不仅让 Northvolt 自身发展陷入绝境,更可能对全球电池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
Northvolt 于 2016 年成立,自诞生起就被业界寄予厚望,被称为欧洲 “电池一哥” 。它的背后是强大的资本阵容,贝莱德、高盛、大众汽车集团等知名机构和汽车制造商纷纷成为其投资方,累计获得的融资金额超过百亿美元 。从成立之初,Northvolt 便怀揣着宏大使命,立志打造开创性事业,推动电池、电动汽车以及整个欧洲产业的变革,加速向绿色和可持续未来转型 。其主要业务聚焦于生产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离子、锂金属和钠离子电池,公司部分高管还曾就职于特斯拉 。在发展过程中,Northvolt 也确实收获了众多跨国汽车制造商的巨额订单,据透露,其曾接到来自宝马、沃尔沃、大众汽车集团等客户总计 550 亿美元的订单 。
然而,如此雄厚的资本支持与庞大的订单储备,却未能让 Northvolt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根据最新披露文件,截至 1 月 31 日,Northvolt 旗下 9 家关联企业在破产程序中的债务总额已突破 80 亿美元大关,这成为瑞典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之一,也是自 10 多年前萨博汽车破产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破产案 。
深入探究 Northvolt 破产的原因,可谓是多因素交织 。从商业合作层面来看,与宝马的合作失败成为重要导火索 。2020 年,Northvolt 与宝马签订了价值 20 亿欧元的合同,约定为 i4 轿车和 iX 运动型多用途车等电动汽车配备设备 。但最终,Northvolt 却因产品无法按时交付,导致宝马在去年 6 月取消了这笔价值 20 亿美元(约合 141 亿元人民币)的电芯采购合同,并转而将订单交给韩国的电池生产商三星 SDI 。宝马撤单后,Northvolt 资金迅速紧张,去年 9 月开始大规模裁员自救,计划在其瑞典基地裁员 1600 人,约占公司全球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挽回颓势,去年 11 月,Northvolt 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希望筹集 2.45 亿美元资金,但最终未能如愿 。
从公司自身运营角度分析,Northvolt 在资金运用和产能规划上存在重大失误 。手握大量资金时,公司未合理规划,而是盲目批量建工厂 。据其公告显示,2022 年营业亏损达 10.3 亿美元,收入却仅有 1.28 亿美元 。此外,Northvolt 的 IPO 也一再推迟,对其现金流造成极大压力 。并且,公司在产品研发制造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想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却能力不足;采用叠片设计导致生产效率、良品率低下;供应链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使得 Northvolt 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走向破产 。
Northvolt 的破产,影响深远 。对于欧洲而言,这是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领域追赶亚洲的一次重大挫折 。欧洲原本期望通过 Northvolt 等本土电池企业,减少西方汽车制造商对中国竞争对手的依赖,打造本土电池产业,如今这一梦想遭受重创 。从全球电池行业格局来看,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似乎愈发稳固 。据长城证券数据,2024 年全球市场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 894.4GWh,同比增长 27.2%,中国多家锂电电池企业从装机量绝对值和市占率指标角度衡量均排名靠前 。根据韩国电池与能源研究公司 SNE Research 发布的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使用数据,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名中,中国企业高居六席,市场占有率从去年的 63.4% 上升至 67.1% 。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 2024 年保持了全球动力电池装机的领先地位,装机量同比增速为 31.7%、37.5%,市占率为 37.9%、17.2%,二者市占率合计已超 50% 。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电池产业 。尽管欧美地区的锂离子电池本土化制造遇到诸多困难,如目前总计有 759GWh 的产能已经明确要被取消、延期或者减小规模,其中欧洲地区超过了 600GWh,但中国相关龙头企业却在加紧出海 。以宁德时代为例,已在欧洲加紧扩张,德国工厂、匈牙利工厂先后布局,去年 12 月,宁德时代又宣布在西班牙建厂 。
Northvolt 的破产给全球电池行业敲响了警钟 。在技术路线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更要有合理的运营策略、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以及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未来,全球电池行业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谁能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优势,谁就能在这场行业变革中脱颖而出 。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